“年年難過年年過,年年過得還不錯”這是很多企業多年來的共同體會!
但是,今年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人措手不及,全球經濟遭受巨大沖擊。
2020年,成為了很多企業的生死年!
(圖片來源于:網絡)
沒有什么是亙古不變的,我們希望歲月靜好,而現實卻波濤洶涌!
也許此時,有很多人都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2020年,我的飯碗還保得住嗎?
的確,受疫情影響,世界發生了很多變化,狂風暴雨之下,艱難度日.....
但最難的關頭,往往是曙光初現的時刻!
危機之下,人工智能、5G、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站了出來”,為疫情防控起到了極大作用,為企業復工復產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與此同時還為大家帶來巨大的機遇!
新基建來襲,BATH加碼
隨著社會經濟進入信息化、數字化時代,與傳統基建模式對比的新基建誕生了。在新基建和數字化轉型大背景下,面對滾滾浪潮兒,各界紛紛積極擁抱其蘊藏的巨大機遇,持續加碼。
@百度加碼新基建:5年培養AI人才500萬,10年后服務器數量超500萬臺
6月19日,百度宣布未來十年將繼續加大在人工智能、芯片、云計算、數據中心等新基建領域的投入。預計到2030年,百度智能云服務器臺數超過500萬臺。
這意味著百度的數據中心能夠提供更加強大的計算能力,是當今全球可統計的top 500超級計算機算力總和的7倍。
當天,百度還宣布未來5年預計培養AI人才500萬,為中國智能經濟和智能社會的發展提供AI人才保障。
另外,百度5月28日官宣,其全球AI專利申請量已超1萬件,其中中國專利7000多件,繼續位列中國第一。
(圖片來源于:網絡)
@阿里云加碼2000億元,“出征”新基建
4月20日,阿里云宣布,未來三年投入2000億元加碼新基建,用于云操作系統、服務器、芯片、網絡等重大核心技術研發攻堅和面向未來的數據中心建設,并聲稱對未來有信心,對數字經濟有信心。
目前,阿里云已在全球21個區域部署了上百個數據中心,自研的飛天操作系統管理的服務器規模達到百萬臺。
另外,在6月9日的阿里云峰會上,完成全面上云后的阿里拉開全新的技術序幕:全速重構,未來的三大發展方向為做深基礎、做厚中臺、做強生態。同時重磅發布系列云、大數據、AI等技術產品。
最后,阿里云還表示:我們還缺 5000 人,約嗎?
(圖片來源于:網絡)
@騰訊宣布投入5000億,發力新基建
5月26日,騰訊宣布未來5年投入5000億元,用于新基建的進一步布局,重點投入云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數據中心等是重點投入領域。
并結合產業技術創新需要,重點投入基地、中心、園區等方面的建設。積極與國內外頂尖高校合作,搭建科研平臺,加強產業研究和人才培養。
騰訊20多年來,在AI領域的技術積累,使得騰訊在相關領域擁有強大的能力,目前在全球擁有超過6500項人工智能專利,有超過800篇論文被國際頂級AI會議收錄。
另外,騰訊首次公布AI新基建“一云三平臺”架構。即基于騰訊云為AI提供強大的底層算力資源,“三平臺”則包括算法平臺、服務平臺以及開放平臺。
(圖片來源于:網絡)
@華為為新基建打造強大引擎,加碼數字經濟建設,進而有為
華為在5G通信領域,具有領先全球的優勢。其加碼新基建的戰略重心在商用5G 、華為云、計算(鯤鵬+昇騰算力底座)、AI (普惠AI)等方面。
當前,以5G、云、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型數字基礎設施,是全球經濟騰飛的新引擎。華為將通過持續創新,讓華為云成為政企客戶數字化轉型、智能升級的一大助力,讓云無處不在,讓智能無所不及。
華為工業互聯網平臺FusionPlant將華為云、人工智能與工業行業知識結合,打造EI工業智能體。同所有工業企業一起,將數字化、智能化的能力融入到生產中,提升整個行業數字化水平,促進整個產業的升級。
(圖片來源于:網絡)
新基建火了,到底為何物?
實際上,“新基建”并不是一個新概念,它是基礎設施建設中的一個相對概念。
我們知道,以往的基礎設施建設,主要指的是鐵路、公路、水利設施等建設項目,即我們熟知的“鐵公基”。
基礎設施,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對提升生產效率、改善人民生活質量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但隨著社會生產生活模式的不斷進化升級,原有基礎設施開始難以滿足社會高效運作的需求,于是“新基建”的概念應運而生。
不同于傳統基建的“鐵公基”,新基建本質是信息數字化的基礎設施建設,用于支撐傳統產業向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方向發展。
自今年3月,中央多次進行“新基建”部署,“新基建”成為經濟發展中重點,成為疫情下保就業、促增長的重要戰略方針。
3月4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提出,要加快加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讓“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成為熱詞。
但在那時,關于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具體范圍,在中央相關文件中并沒有給出十分明確的定義,倒是有一批官方媒體發出了聲音。
不過,在中央電視臺中文國際頻道的定義中,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是指發力于科技端的基礎設施建設,主要包含 5G 基建、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七大領域,涉及到通信、電力、交通、數字等多個社會民生重點行業。
在此之后,國家發改委劃定了新基建范圍,讓我們對“新基建”有了一個更為清晰的認知。
4月20日,發改委明確新基建范圍為:信息、融合、創新三大領域
1.信息基礎設施
包括以5G、物聯網、工業互聯網、衛星互聯網為代表的通信網絡基礎設施,以人工智能、云計算、區塊鏈等為代表的新技術基礎設施,以數據中心、智能計算中心為代表的算力基礎設施等。
2.融合基礎設施
主要指深度應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支撐傳統基礎設施轉型升級,進而形成的融合基礎設施,比如,智能交通基礎設施、智慧能源基礎設施等。
3.創新基礎設施
主要是指支撐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產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屬性的基礎設施,比如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教基礎設施、產業技術創新基礎設施等。
(圖片來源于網絡)
發改委還特別指出,伴隨著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新型基礎設施的內涵、外延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將持續跟蹤研究。
另外,在今年“兩會”,備受關注的新基建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報告指出要加強“兩新一重”建設。
新基建浪潮滾滾而來,全國各地陸續加速“新基建”項目投資和落地。數據顯示,已有20多個省份公布了規模達數萬億元的“新基建”建設計劃。
這預示著接下來以人工智能、5G、物聯網、工業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型基礎建設,即將掀起新一輪數字化智能經濟浪潮。
數字化智能時代,加碼自身正當時!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面對全新的挑戰與機遇,產業各方都在主動擁抱數字化轉型,迎接智能升級,持續創新,力求實現高質量發展。
如今,新基建浪潮來襲,無疑將推動數字化智能經濟發展駛入“快車道”。
@百度董事長兼CEO李彥宏曾在刊發的署名文章中指出:現在,全球正迎來新一輪創新紅利期,以人工智能為核心驅動的智能經濟將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引擎之一。
@國際教育專家、凱文國際學校校長徐濤說:13年內,8億個工作機會將被人工智能取代,人工智能帶來的產業規模將是互聯網的10倍。
@第四屆世界智能大會《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產業發展報告•2020》報告指出,中國人工智能科技產業發展已經步入融合產業部門主導的新階段。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正在成為驅動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源泉。
@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云端峰會,于7月9日至7月11日召開,大會以“智聯世界,共同家園”為主題。
圍繞AI產業融合、開放生態、智慧互聯及融創資本等話題,討論人工智能為產業經濟帶來的新動能,展望智能時代世界經濟復蘇的新機遇。
聚焦和探索人工智能最前沿科技發展趨勢,圍繞下一代人工智能新范式、人工智能算法創新、多學科交叉融合等話題展開分享與討論,描繪未來人工智能技術發展的路線圖。
人工智能正在與各行各業快速融合,在推動傳統行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的同時,也不斷催生出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信息化技術將成為數字智能化經濟的核心驅動力。
說到這里,讓我們試想一下,假如在這一次疫情來臨之前,我們就已經進行了AI產業融合、實現了智慧互聯。
那么,對于武漢這個人口達到千萬級別的城市,如果武漢的每一個市民的情況都被掌握,每一個人都可以被精確追蹤,每一個流出人口都可以被定位,那么我們這次處理起來會更加井然有序,而這就是智慧城市、萬物互聯的價值。
誠然,未來我們仍需努力,唯有早日實現“智聯世界,共同家園”,才能在面對新冠這樣“黑天鵝”時,有絕對的底氣!
因此,在疫情之下,數字化智能產業迎來全新的發展機遇。由于疫情,政府、企業認識到數字化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很多事情本來是需要三五年的發展過程,如今很可能在一年之內就完成轉換。
可見,“哪里越有危機,哪里就越有機會”,說得是一點都沒錯!
在今年新基建大背景下,各界開始向數字化智能轉型。以5G作為新基建基礎通信網絡,以人工智能作為新基建底座技術,以云服務作為輸出窗口的新基建,將助力各界部署物聯網、工業互聯網等創新應用,企業不僅有能力獲取到無限的數據,也能從中洞察未來,實現快速創新,形成未來核心競爭力。
種種現象表明,以人工智能、5G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為核心技術的萬物智聯時代,已成為大勢所趨,將全面帶動傳統產業的升級轉型。
未來,中國的科技發展將會異常迅猛,各個行業的公司都將轉向科技公司。由此產生的則是,各企業對科技人才的迫切需要。
所以,對于處在轉型期的每個人來說,學習一門火熱的技術為自己加碼,才是快速融入到社會發展的關鍵所在。
這一點對于已有兩段工作經歷的王同學來說,就很有遠見,他用實際行動展示了看得見風口的先知先覺。
@王同學:他認為人工智能,是未來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今年的疫情,讓人工智能、互聯網、大數據、云等新技術服務于疫情監測分析、病毒溯源、患者追蹤等,融合進入各行各業,讓他堅定了投身人工智能的想法。
“職業前景很廣闊,工作選擇也更多,尤其是行業薪資水平非常吸引人。”他總結到。
目前,他正在參加一個線上“嵌入式人工智能”培訓課程,一方面由于現在很多 AI、5G的落地,都離不開嵌入式AI,這是一項必須儲備的基礎技能。
另一方面是由于在人工智能領域,完成落地應用需要實踐基礎,培訓班的項目實踐更加貼合當下市場的技術需求......
不僅僅是在職人員,生活在新時代的這屆考生,對于大學專業的關注也“顛覆”傳統。
數據顯示,國家強基計劃實施,2020年十大熱搜專業中人工智能、機器人、物聯網位列熱搜專業前五,各類“科技范兒”十足的新興專業更受熱議和追捧,技術改變生活,大勢已不可逆轉!
科技賦能,華清遠見一直在路上!
華清遠見16年深扎高端IT人才培養,注重人工智能技術研發領域的專業人才培養,嵌入式人工智能、5G物聯網、Python人工智能等高端課程,已形成以人工智能產業為核心的軟硬件全方位的人才培養體系,并成功入選人工智能高精尖產業培訓項目,助力人才培養及產業轉型升級。
作為深受企業、高校、學員歡迎的高端IT職業培訓機構,華清遠見憑借的不僅僅是高品質的教學質量和豐富的項目實戰經驗,更得益于多年來在技術研發上的大力投入,對IT人才培養工作的前瞻性布局。
華清遠見服務始終如一的教學品質,業界首屈一指的研發實力,前沿創新的學科技術方向,大廠講師團隊的實戰教研經驗,5000+合作企業的高薪就業保障團隊,共同將華清遠見鍛造成為業界認可的“高端IT職業培訓品牌”。
技術創新,驅動產業發展
2006年,華清遠見成立研發中心,旨在全面提升公司技術創新和研發能力,為公司高端IT人才培養創造技術條件。
目前,華清遠見研發中心擁有10余種實訓套件與智能產品,100余套自主研發實驗設備,為全國300余所高校提供了國內領先的實驗室整體建設服務,始終滿足并不斷超越市場需求。
華清遠見自主研發的智能小車、智能倉儲、AI人工智能機器人、智能交通、智慧城市、智能農業等10余種智能產品及實訓系統,廣泛應用于項目教學,且根據企業需求進行高頻率更新,可為學員提供5大方向、50余個企業級項目開發實訓項目。
作為持續投入技術創新研發的IT培訓機構,華清遠見始終非常重視自身專利的硬核實力積累。截止目前,華清遠見已經累計榮獲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登記證書達40余項,并且繼續保持增長態勢。
硬核實力,賦能人才培養
在專注技術創新的同時,華清遠見始終專注于IT開發人才的培養。
華清遠見發展至今16載,先后在北京、上海、深圳、成都、南京......成立12個直營中心,并形成線下面授、在線教育、雙師教育的全體系教育模塊,先后有20余萬學子成功從華清遠見畢業后高薪就業。“培訓+研發”的雙引擎優勢,讓華清遠見成為IT教育行業的硬核實力品牌。
在高校合作、產教融合領域,華清遠見已連續兩年成為“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獲批企業,為高校提供師資/教學/實驗室一體化解決方案,目前已有400多個項目立項獲批立項。同時,華清遠見在線教育平臺創客學院,也成功入選“教育部產學合作教學資源名單”,并全面啟動"百萬課程高校助學計劃"。
在企業合作領域,華清遠見全面布局,形成了包括“企業內訓、名企課程及認證合作、企業人才推薦/招聘合作、企業項目外包開發合作、企業大咖技術分享合作”等成熟的企業合作模式。
秉承“以技術創新驅動企業發展,以硬核實力賦能人才培養”的教育理念,為企業輸送實戰型人才,也為企業未來轉型升級的競爭力積蓄了人才力量。
我們堅持,作為教育人的初心和使命,做良心教育、專業教育。
我們堅信,萬物智聯是科技發展大勢,也是未來人才需求趨勢。
新基建,是發力于科技端的基礎設施建設,是中國經濟的增長點所在,也是科技人才大顯身手的舞臺......
智能化時代已至,乘風破浪會有時。加入華清遠見,和我們一起全力以赴。抓住2020人才風口,直掛云帆濟滄海!